深度访谈
——摘自2010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手册(试行)
深度访谈的对象一般应包括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工、学生、用人单位人员等,目的是为了了解信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思路及办法。深度访谈可采取个别访谈、小型座谈、电话征询等多种有效形式。访谈结束后,专家应对访谈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汇总,并形成记录。
深度访谈的具体说明如下:评估专家根据事先在“状态数据库”、“学校汇报”以及在现场考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学校薄弱环节的核心问题,以学校领导、各部门中层领导、管理人员、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等作为被访谈对象,对被访谈对象作启发式的交谈与询问,了解问题的实质,掌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以达到开阔思路、启迪思维、探究成因及解决问题的目的。深度访谈的结果将对评估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评估中,不同学校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深度访谈的重点也应不同,专家可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确定深度访谈的重点内容。以下深度访谈的原则、方法要点和访谈内容,仅供专家评估时参考。
(1)深度访谈的原则。目标聚焦原则。访谈主题一定要集中在访谈目标的核心问题上,与被访谈者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谈论时注意集中论题,不要偏离太远。平等开放原则。与被访谈者站在相互平等的位置,营造相对比较轻松的环境和气氛,消除被访谈者的心理压力,真诚与坦诚地交流,以思考和分析问题。共享反思原则。针对访谈主题,捕捉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论点,相互交流体会或经验,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深入思考,开拓思路。适度激发原则。适度激发被访谈者潜在的态度和观点,鼓励并引导他们提供更新更多的信息,以便全面准确地把握分析问题。
(2)深度访谈的方法要点。对每一次访谈的目的要有明确、清晰的考虑,即有一个事先的、整体背景下的设计。对每一次访谈的对象都要经过认真的选择,即能够准确、公正地提供你想要了解的信息,并且能够配合你的工作。事先设计访谈提纲,对于你特别关注的方面,尽可能从多个角度采集信息。访谈中所提的问题,要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定,要便于对方回答,并方便双方展开讨论。访谈要在宽松、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善于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在不影响访谈气氛的前提下,做简要的记录。发现未了解透彻或有较大出入的问题,可以对访谈对象进行再次访谈。访谈结束后,进行筛选、提炼,用“整体论”的方法,把看似孤立的信息组织起来,寻求深层次的动机、原因、联系。访谈一般在访谈对象的工作场所进行,以建立宽松的氛围,也便于随时查阅有关资料。
(3)深度访谈的内容(建议)
访谈 主题 |
访谈目的 |
访谈对象 |
访谈要点 |
领导 作用 |
了解领导对国家高职教 育政策的掌握和理解水 平;贯彻政策与经营管 理学校的能力;对人才 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 |
学院领导 相关部门 |
地方区域经济(或企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定位;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建设规划的设计;学校重大改革及突出效果;经费收入及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领导对高职教育的研究及成果。 |
师资 队伍 |
了解师资队伍建设的政 策、措施及成果。 |
职能部门 系领导 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 |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政策、措施;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及下企业实践的政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状况;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课程 建设 |
了解课程体系与教学内 容改革的思路;课程建 设的基本原则、措施和 取得的效果。 |
教务处 系领导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
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设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教学效果; 教学研究立项与管理、教学研究成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想法。 |
实践 教学 |
了解实践教学条件建 设;实践教学环节落实 与管理;实践教学效果。 |
职能部门 系领导 专业带头人 实训教师 兼职教师 学生 |
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置中的状况;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落实与管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情况;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措施;双证融合及双证书获取的比例与质量;实践教学环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特色 专业 建设 |
了解重点建设专业的优 势和特色;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校企合作、工 学结合的成果。 |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学生 |
专业(群)建设规划与改革思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为地区或行业技术服务与对外培训;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
教学 管理 |
了解教学管理、质量监 控等制度建设及运行状 况;管理队伍及综合素 质。 |
职能部门 教师 学生 |
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效果;相关质量监控制度及运行情况、效果;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社会 评价 |
了解学生的就业质量, 社会服务状况和社会对 师生的评价 |
职能部门 学生 企业 |
学生就业岗位情况(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 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对外培训情况; 企业(行业)及社会对学校的回报情况; 社会、家长对学校及学生质量的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