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依斯坎旦·艾尔西丁,2008年来到新疆哈密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政府免费为他提供衣食住用。依斯坎旦·艾尔西丁感慨万千:“到这个地方吃、穿、住都好,啥都有。”这是自治区残联启动的“阳光家园计划”项目,成为自治区残联加快推进农村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依斯坎旦·艾尔西丁正是千千万万受益者之一。
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和谐生。5月16日是第二十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加大扶持与救助力度,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政策保障,党和政府播洒关爱的阳光
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世博园残疾人“生命阳光馆”时满怀深情地说: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胡锦涛总书记的这句话,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深切关爱,而在“每一位残疾人”中,农村贫困残疾人无疑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与重视。
在我国8300万残疾人中,农村残疾人为6225万,约占75%,其中生活贫困的残疾人1500万,为农村残疾人总数的1/4。
中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始于1992年,先后写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九五”、“十五”计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残疾人扶贫工作专项实施方案。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开发不仅被纳入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而且被全面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规划。
与此同时,一个个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先后制定《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1998—2000年)》、《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实施办法(1998—2000年)》和《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年)》。2004年,国办转发关于进一步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2008年,国务院扶贫办、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残联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大康复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2003年和2006年,中国残联两次制定《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方案》,推进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安居工程。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近千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困境。
携手参与,各地各界加大帮扶力度
在党和政府重视关怀下,全国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帮扶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扶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北京,5月15日,“全国助残日”前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来到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视察扶贫助残基地,当得知在这里工作的20名残疾人职工能够自食其力地获取劳动报酬,能按国家政策享受各项社会保险,生活有所保障时,邓朴方满意地笑了。
“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来到西宁市城中区仓门街宏园一区和省人民医院,看望贫困残疾人和玉树地震灾害伤残人员。骆惠宁拉着右下肢截肢的结古镇居民旦措的手说,地震让你失去了一条腿,但党和政府、还有你的亲人会帮助你重新站立起来!我们不仅要精心为你治疗,还会专门为你安排康复训练。旦措饱含热泪,用藏语连声称谢。
近年来,各级残联锁定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照产业规划,采用社会化的方式,积极推进建立完善集生产劳动、就业示范培训和扶持到户一体化功能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带动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提高收入,脱贫致富。天津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意见》,2007年至2009年,累计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145个,直接安置和帮扶带动2596名残疾人劳动就业。广东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目前全省共建立105个县级以上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共投入资金5300万元,使一大批残疾人家庭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加快推进,农村残疾人生活明天更美
随着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进程,农村残疾人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残联等16个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全国的残疾人,特别是15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带来了最大的福音。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指导意见,将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框架之中,通过加强社会救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加强扶贫服务、完善农村残疾人保障制度和服务设施等制度化手段,救助和扶持1000多万农村残疾人稳定提高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今年,国家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展望未来,到2015年,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框架,将基本成形,农村贫困残疾人将会展露出更加灿烂的笑容。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